(一)电子音乐的过往 作者:蔡培强 10:53pm 09/05/2022
乐器,就是一种经过人类加工,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震动而发出声音的器具,这样的定义准确吧?而电子乐器也是基于这个原理,就是用一个振荡器线路,通过改变线路中电阻的阻值,配合电容形成不同的充放电周期,因而产生特定频率的交流电去推动扬声器的纸盆,发出听得见的声音。
在我开始制作电子琴的七十年代,晶体管已经普及,用两个晶体管组成多谐振荡器很容易造出简单的电子琴,后来数字IC普及了,用门电路组成的振荡器也很容易做,最吸引人的是,把产生的方波用二进位电路除二,就能产生低八度的音符,所以用一个CD4020B类的IC就产生10个八度的全音域音符,再用滤波器把方波过滤成各种波形,就能模拟各种乐器的音色。
上述这些制造电子琴的方法都只是业余电子爱好者玩玩而已,而厂家做的就比较复杂,比如必须能够同时发出几个音符等,八十年代初已经可以买到YAMAHA的落地式电子钢琴ELECTONE(图1),我也买了一台用重复录音的方式录了几首歌,由于那台琴没有转调功能,我得拆开琴盖,将控制板中RC振荡器的电阻改成可调电阻用来实现转调,后来CASIO推出手提电子琴,我用CMOS模拟开关(CD4066)去控制CASIOTONE(图2)的琴键来实现“自动弹奏”,并为此制作了一个EPROM烧录器(图3)来写入歌曲的音符,自动弹奏了几段旋律,由于我那时还没有学CPU,就去找表演艺术学院的院友帮忙,他那时在珠光大厦搞电脑,那时是1981年。
这个“用电脑自动弹奏”的设想直到1989年才由他实现,那就是声霸卡,初期的声霸卡叫CMS卡,采用的是YAMAHA芯片,声音是振荡器加调制器产生,用IBM电脑控制YAMAHA芯片自动演奏音符,虽然音色不佳,作为游戏发声之用已经足够,因此风行一时。
后期的声霸卡音色大大改进,那是因为用了另一种发声原理:音波表(WAVETABLE)发声法,对真乐器的声波进行ADC(模数转换器)采样记忆,播放时用DAC(数模转换器)还原声波,并进行渲染,这样产生的音色与真乐器很像,这项技术是从收购美国的一家音源公司EMU而来,该技术拥有专利,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公开让人使用,称为SOUNDFONT, 网上可以找到文件尾辍为SF2的软音源就是基于这项技术的应用,其他公司在同一时期也发展出类似的音波表发声技术,用于各自生产的电子琴(有声音的),或者做成独立的音源(SOUND MODULE),用MIDI CONTROLLER(没有声音的电子琴)以MIDI讯号控制发声。
音波表发声法只是解决了电子乐器音色“像不像”的问题,而乐器演奏技巧的模仿又是个问题,初期的电子乐器是以钢琴键盘,也就是常见的电子琴的形式出现,为了加强演奏的表现力,厂家在这方面用尽心思,比如在电子琴左手边做了两个滑轮,能产生滑音,颤音的效果,又发展出有力度感应的键盘,近期还有红外线感应声音控制器等等,无非就是为了增强电子琴演奏的效果。
电子琴虽然发展很多年了,功能也很多,作为个人学习音乐的工具,儿童玩乐的玩具都很成功,市场也很大,但单一电子琴演奏出来的音乐是无法达到可以欣赏的水平的,虽然可以加上自动伴奏和敲击乐,但都是死板而没有生气的,就以敲击乐为例,前一个敲击声和后一个敲击声是完全一样的,而现场乐队敲击手的演奏的就完全不一样,变化多端,因此听电子琴的音乐很快就会感到厌烦,因为音乐的美感就来自“变化”,音高的变化,节奏的变化,音色的变化等等。
要让电子乐器演奏出值得欣赏的音乐,只有利用电脑“自动演奏”,这需要用编曲软件比如CAKEWALK来实现,通过适当音源的选定,以交响乐队编制为依据的多轨结构,配搭各种音色的乐器,对每个音符的调整,加上和弦的应用,可以表达出各种意境,营造各种气氛,很多音乐人已经这么做了很多年,我也用这个方法编了200首各类风格的歌曲伴奏与音乐,作品已经出版了CD,有一部分也顺利移植为交响乐谱,在舞台上以真正的交响乐队演奏出来。
高仿真音源的研制成功和电脑MIDI编曲的普及,给音乐创作带来方便,培养了许多作曲人才,丰富了人们的闲暇生活,许多原本很难发表的作品也能获得演绎的机会,做成的歌曲伴奏(俗称罐头音乐)被大量应用在卡拉OK,舞厅,音乐厅,剧场,影视作品等。
用电脑编曲能生产出效果不错的音乐,但却无法进行现场演奏,只能播放录音,而音乐本身是表演艺术,必须以表演的方式让表演者能够挥发情感,实时控制乐器加以表达,才能发挥音乐最大的效果,这就是为什么在这资讯发达,影视作品很容易获得的今天,人们还会赶去音乐厅听一场音乐会,因为那是一场表演,这就是表演艺术天生的魅力。。。待续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