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查看: 156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收起左侧

交换两幅图像的相位图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ID:1125370 发表于 2024-6-15 22:10 |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(1)编程计算并显示两幅图像的幅度图和相位图,然后交换两幅图像的相位图后转换到空域并显示,通过实验结果分析理解幅度图和相位图在图像表示中的作用。
完成此题的原理解释如下:
因为在数字图像处理中,傅里叶变换是一种将图像从空间域转换到频域的技术。频域表示不仅仅关注图像中像素的位置和亮度,而是关注图像中模式、纹理和边缘等特征的频率和方向。傅里叶变换得到的复数结果可以分为两部分:幅度(magnitude)和相位(phase)。幅度图表示的是频域中每个频率成分的大小,它给出了图像中各种频率成分的强度。幅度图反映了图像的结构信息,但是丢失了这些结构的具体位置信息。相位图则包含了各个频率成分相对于基频的相位偏移信息,实际上记录了图像中各个结构的相对位置信息。相位图包含了图像的几乎所有视觉信息,包括对象的形状和边界等。
交换相位的原理:
在频域中交换两幅图像的相位信息时,实际上是将一幅图像的结构信息(如边缘和纹理的具体布局)转移到了另一幅图像的幅度分布之上。这样做的效果是,交换相位后的图像基本上保持了“借用”的相位信息所包含的结构特征,而使用自己的幅度信息确定这些特征的强度。
而幅度图的作用为:幅度图是图像重建的质量和强度的基础,它决定了图像中各频率成分的强度或重要性。但是,它不包含关于这些成分如何在空间上组织的信息。因此,仅使用幅度信息不能完全重建原图像的视觉外观。
相位图的作用为:相位图则是图像视觉特征和内容的关键,即使在幅度信息受到严重扰动的情况下,只要相位信息保持不变,人眼仍然能识别出图像中的大部分结构和对象。这说明相位信息对于图像的识别和理解至关重要。
编写代码展示:
% 读取两幅图像
img1 = imread('屏幕截图(419).png'); % 替换为您的图像文件路径
img2 = imread('屏幕截图(603).png'); % 替换为您的图像文件路径
% 将图像转换为灰度图
img1_gray = rgb2gray(img1);
img2_gray = rgb2gray(img2);
% 计算傅里叶变换
F1 = fft2(double(img1_gray));
F2 = fft2(double(img2_gray));
% 计算幅度图和相位图
amp1 = abs(F1);
phase1 = angle(F1);
amp2 = abs(F2);
phase2 = angle(F2);
% 显示原始图像、幅度图和相位图
figure;
subplot(2,3,1), imshow(img1_gray), title('Image 1');
subplot(2,3,2), imshow(log(amp1),[]), title('Magnitude of Image 1');
subplot(2,3,3), imshow(phase1,[]), title('Phase of Image 1');
subplot(2,3,4), imshow(img2_gray), title('Image 2');
subplot(2,3,5), imshow(log(amp2),[]), title('Magnitude of Image 2');
subplot(2,3,6), imshow(phase2,[]), title('Phase of Image 2');
% 交换相位图
F1_new = amp1 .* exp(1i * phase2);
F2_new = amp2 .* exp(1i * phase1);
% 计算逆傅里叶变换
img1_new = ifft2(F1_new);
img2_new = ifft2(F2_new);
% 显示交换相位后的图像
figure;
subplot(1,2,1), imshow(abs(img1_new),[]), title('Image 1 with Image 2 Phase');
subplot(1,2,2), imshow(abs(img2_new),[]), title('Image 2 with Image 1 Phase');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顶 踩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51黑电子论坛 |51黑电子论坛6群 QQ 管理员QQ:125739409;技术交流QQ群281945664

Powered by 单片机教程网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