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提到51单片机,似乎给人一种技术落后跟不上潮流的感觉,而在我上学的时代,它可引领先的弄潮儿。在那时,进行实验所用的还是单板机,外观有些像是手提式数字电路试验仪,人机交互的手段则是数码管和按键。编写程序则是按机器地址,逐个键入机器码。要是有个跳转指令,所需的偏移量都是纯手工计算。后来是系主任费力很大的力量才购进个9台51单片机,其外观是将整个开发板放置在一个有机玻璃的盒子里,使用时要通过单独配置的一个5V稳压电源为其供电。至于程序设计是从那时起才真正进入汇编时代,无需再通过查指令表来设计程序。程序代码也不再单纯的用手敲,而是可以通过串口来下载了! 至于该单片机的结构也与现在所用的单片机有很大的不同,如今的单片机才真无愧于单片机的称号,因为对于一个最小系统来说,配上一套开发工具软件,外挂一个串口通讯模块就可以开始编程了,电源也可以从USB口获得。那是由于CPU是不带Flash存储器的,因此尽管是一个最小系统,那也是要三总线(数据总线、地址总线、控制总线)样样齐全。CPU周围除了晶振和复位电路外,首先连接的是一个地址锁存器,以形成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。其次就是要配上一个3-8译码器,来向各个外围器件提供片选信号以划分他们势力范围(寻址空间)。由于没有Flash存储器,下载的程序是被存放到EEPROM中,要想存放数据则要另外配置RAM存储器。当然为了进行人机交互,数码管和阵列式按键也是不可或缺的。 如今在一些单片机的CPU中已集成了A/D转换器等,那时要扩展I/O口则要借助8255或是8155,要进行键显处理则需要8279,要进行A/D转换则需要AD0809,D/A转换则需要DAC0832。那时要想做一个即使再小的项目,没有一块比手掌大的板子也是休想的事。几十年的变化,单片机真的梦想成真了!
本人现在从事智能电表设计。用的芯片是复旦微的低功耗系列 MCU 33A0xx系列芯片是 ARM Cortex-M0内核的 32位低功耗 MCU芯片,最大可支持 512KB FLASH程序存储器和 64KB RAM,集成 LCD驱动、 AES加解密引擎、带温补的 RTC时钟、 ADC、以及 UART、I2C、SPI、7816等通用外设接口。特点: •工作电压范围: 1.8~5.5V •工作温度范围: -40°C ~+85°C •典型工作电流: u典型运行功耗 150uA/MHz u 32KHz下 LPRUN功耗: 9uA u Sleep模式下带 LCD显示: 6uA u Sleep模式下不带 LCD显示: 3.5uA u DeepSleep模式, RTC走时 +24KB RAM保持 +CPU内核保持: 1.2 uA u RTC Backup模式, RTC走时 +512字节备份寄存器: 0.9uA •最大支持 90个 GPIO,最多 24个外部引脚中断, 8个异步唤醒引脚 •PDR、 BOR、SVD、低功耗模拟比较器 *2 •内置 LCD驱动电路,支持 Booster升压驱动,最大可支持 4COM×44SEG/6COM×42SEG/8COM×40SEG •低功耗硬件实时时钟( RTC),带有数字调校功能,最高调校精度 ±0.06ppm •AES硬件运算单元, 128/192/256-bit,支持 ECB/CBC/CTR/GCM/GMAC模式 •UART×6,7816×2,SPI×3,I2C×1,均支持 DMA,可编程 CRC校验模块 •11-bit低功耗 ∑-△ADC×9CH精度温度传感器(精度优于 ±2℃) •带窗口 CPU的看门狗定时器 ×1,系统看门狗定时器 ×1 •片上可编程高速 RC振荡器,可配置频率输出 8/16/24/36 MHz,出厂调校误差小于 ±1%,8MHz全温区变化小于 ±2%
应用领域:国内 /海外单、三相智能电表物联网相关仪表及通讯模块智能水表 /热量表 /燃气表安防 -烟雾报警器温度控制设备智能家居 —新风机、净水器、智能门锁 QQ:4073462(添加时注明来自51黑论坛,否则不予通过)
|